1976年1月11日,逝世了3天的周恩來出殯。當時天色灰蒙,空氣陰冷,長安街擠滿了吞聲抽泣的男女老少,人人纏著黑紗,戴著白花。十年的文革,人民慘遭迫害,生活在提心吊膽之中,而作為罪魁毛澤東的副手周恩來,卻成功地在人們心中為自己塑造了一尊聖人的神像。
多少年後,互聯網開始興起,信息的浪濤如錢塘大潮,令中宣部無法再阻擋。中國的民眾,那些受蒙昧的中老年,那些不信邪的青少年,沐浴在信息瀚海之中,開始沈思、對比,並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原來,遇羅克、張誌新是周恩來拍板槍斃的;賀龍是被周恩來引入死亡陷阱的;劉少奇“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是周恩來定的;毛澤東對萬斤畝產的疑惑, 是周恩來消除的……盡管驚詫的目瞪口呆, 但人們依然難以擺脫 多年的慣性思維,而鄧小平的 “不得已”的 說詞,則成了為周恩來開脫的合理依據。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有關周恩來的殺人歷史,被不斷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