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網站最新新聞:
本網站是一個音頻分享平台,用於分享、交流、試聽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故事等等。
我們尊重版權,如有任何侵害您版權的問題,請通過email的方式和我們聯繫,谢谢。

中華傳統美德之──忠孝節義(2)

加入 2014-06-01 09:50:19 | 類別: 其他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人氣 889
評分 0
評論 0
書籤 0

(接上文)







「夫孝,德之本也。」(《孝經﹒開宗明義》)「孝」字漢字構成,上為老、下為子,意為子能承其親,並能順其意。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齊治平之基礎。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展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經》和《二十四孝》是傳統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為理論闡述,後者是實踐例證。《孝經》內容為「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在這裏孔子全面地系統地論述了孝道。一直以來,孝被認為是孔子仁學的基礎,儒家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其中「孝」又佔了極重的分量,「百善孝為先」。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但又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儒家思想中,家族倫理可以自然擴展為社會倫理,「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間的關係,可以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儒家倡導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編錄的,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環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蹟生動感人,使人讀後留下深刻印象,很好的宣揚了儒家思想及孝道。



《孝經》等儒家經典論述了孝的內涵、目的和意義,首先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教民親愛,莫善於孝」,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並根據不同的人規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天子之孝要求「愛敬盡於其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並提出天子應率民事天,「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因天意至仁,天子必須效法天,實行仁政;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君主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



孔子對曾參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你知道那是甚麼嗎?」曾參避席答道:「學生我不夠聰明,哪裏會知道呢?」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詩經》中說過‘怎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恆存在的。另外還要能夠繼承先人的志向,完成前人的事業,這也是對長輩孝的體現,是一種永恆的孝和敬。」



曾參說:「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先王見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令人厭惡的醜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曾參說:「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孔子說:「人之行,莫大於孝。在孝道之中,沒有比敬重父親更重要的了。敬重父親,沒有比在祭天的時候,將祖先配祀天帝更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夠做到這一點。當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時候,把其始祖後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親文王配祀天帝。因為他這樣做,所以全國各地諸侯能夠恪盡職守,前來協助他的祭祀活動。可見聖人的德行,又有甚麼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曾參說:「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兒女都聽從父母的指命,就是孝嗎?」孔子說:「這是甚麼話?父母有敢於能跟自己諍諫的子女,他們就不會去做無禮的事了,就不會陷身於不義之中。所以對於父母有不義之事時,子女一定要諍諫勸阻,故云‘從義不從父’。子女必須要能夠明辨是非,父母說得對的才能聽從,不對的不能聽從,對於父母不對的言行要力勸,這才是孝道的真義。」



古時歷代都有表彰孝子的事蹟,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義傳》,能青史留名。在個人的品性上,能嚴於律己,不做不仁、不義、無信、無禮的事,以德修身,向善向上,還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建樹,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孝行。



如《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動天」的故事:虞舜,上古五帝之一,性至孝。他的父親瞽叟不辨是非,繼母言語荒謬,繼母所生的弟弟驕慢成性,一家人都容不下舜,時謀陷害。他處在這種家庭之中,卻能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舜十幾歲時就被趕出了家門,他獨自一人來到歷山耕種,雖然自己歷盡困苦艱難,仍舊將他辛勤勞動所得的糧食和財帛接濟父母和其他貧困的人。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他到了哪裏,都善待他人,人們都願意追隨他,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叟及其繼母與弟弟,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得以免禍;讓舜掘井時,卻從上面下土填井,舜掘地道走脫。事後舜毫不記恨,仍對其一如既往。帝堯選賢任能,聽說舜的孝行,後來禪位於他。舜繼位後,以德化民,他的父母弟弟也都得到感化。有詩讚舜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德育古鑑》記載的「孝德感神」的故事:東漢蘭期,年紀二百多歲了,鶴髮童顏,率其家百餘口,精修孝行,並以善化導他人。一日遇一仙人點化:「汝視人已不為兩物,參天地本於一心,善及天下,功德大矣。吾語汝孝悌之理:夫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即此論之,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孝道所至,異類皆應,孝之義大矣哉!」於是將仙家妙道授與蘭期。蘭期從此悟道修煉,遂成仙道。



清代康熙為史上一代明君,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而他的孝道同樣也為人所稱頌:「像康熙皇帝那樣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這是法國的白晉在寫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信中所說。《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記述:「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餘年,極四海九州島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居則視膳於寢門,出則親扶於雕輦。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這正是康熙孝道的真實寫照。康熙多次講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他每日「親詣慈寧(太皇太后居住慈寧宮)問起居」,「晨昏敬睹慈顏豫」。外出時也多次遣使問候,如有一次外出,他特意趕在「端陽節前一日回宮」,並為此賦詩一首:「滿路榴花映玉輿,爐煙香繞侍臣裾。經時遠道彤闈隔,先向慈寧問起居。」



康熙頒發了著名的《聖諭十六條》,以之作為士民行為準則,十六條中,以孝悌為重。《康熙教子庭訓格言》中訓曰:「吾人燕居之時,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對爾等多教以善,爾等回家,各告爾之妻子,爾之妻子亦莫不樂於聽也。事之美,豈有逾此者乎!」意思是:「家人團聚、閒居是快樂的事情,只應說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誨你們要多行善事,你們回家後也要把我的話告訴你們的妻子、兒女,你們的妻子、兒女也沒有一個人不樂於聽從這樣勸導的。世上的好事,還有超過此的嗎!」訓中還有:「凡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者,不在衣食之奉養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歡心,其可謂真孝者矣。」指出人盡孝道欲得父母之歡心,不在於穿衣、飲食方面的奉養。惟持善心,行合道,以此來告慰父母而得其歡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啊。



(待續)

評論和反饋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