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來創新和延續的。即所謂:「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從獨特的視角介紹、展現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同時試圖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延續我們的傳統,希望通過個欄目有助於架起一座跨時空的橋樑,在傳統和現代人的心靈之間促進溝通。我們這個欄目的嘉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研究專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好!
主持人:您上次介紹了古琴在設計上,在外形上就體現了許許多多的像征意義,像它的長度像征了一周天365度;寬度代表了四時八節;幾個部位又對應著人體的額、腰、足,好像是要把天、地、人都包括到這小小的一張琴上。請問僅僅是古琴這樣,還是所有的民族樂器都有這麼豐富的內涵?
文昭:應該說古琴比較特殊,即使在中國的其他傳統樂器之中,也沒有見到被賦予了這麼多意義於一身的。你剛才提到的僅僅是從外形上它包涵有天、地、人三才的意義;從發音上,它也對應著天、地、人三才。古琴有三種基本的聲音形態,分別是右手撥弦、也就是空弦的聲音,被稱為「散音」,感覺上深沉厚重,代表大地。而右手撥弦、左手同時輕輕觸碰琴弦發出的聲音,是泛音,感覺上很清虛空靈,代表天。而右手撥弦,左手按住琴弦、並且在弦位上滑動所產生的聲音叫按音,代表人,左人的動作一加進去,就衍生出很多韻味和情緒變化了。空弦、按音和泛音這三種形式一般的絃樂都有,但是古琴體體現出來的性格很獨特。像我們上一集節目結尾的那一工曲《神人暢》,一開篇就有很長的一段泛音,因為這首樂曲是天神傳給帝堯的,是來在自天上神傳的,所以「天音」這部分在樂樂曲中佔了很大篇幅。後人評價上古音樂的特點是「聲多韻少」,這個說法也有道理,因為上古時期人心更單純些,不需要有很複雜的旋律或音韻來表達感情或思想。但這個韻是古琴很獨特的東西,從基本發聲上,它就是右手撥動琴弦的同時或其後,左手在琴弦上滑動產生的聲音。這種「韻」在中國的其他撥絃樂器裡也有,如古箏和琵琶,但是像古琴這麼依賴於「韻」去傳達音樂內涵的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