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將冬至稱作冬節,傳統上要準備紅龜粿、菜粿及湯圓敬拜鬼神,謝天敬祖。民間習俗上,冬至有小過年的意味,吃過了冬至湯圓,人人就又都添了一歲。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冬至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根據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冬至這一天的天氣還能預測出過年時的晴雨喲!要是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下雪,相反的,人們就會有個明朗的年節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