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網站最新新聞:
本網站是一個音頻分享平台,用於分享、交流、試聽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故事等等。
我們尊重版權,如有任何侵害您版權的問題,請通過email的方式和我們聯繫,谢谢。

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 II

加入 2010-05-15 09:58:44 | 類別: 大千世界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点此看實際大小的图片。

人氣 1734
評分 0
評論 0
書籤 0

胡適不對毛澤東的胃口


胡適一家。右為長子胡祖望,
左為次子胡思杜,中坐者為
胡夫人江冬秀
毛澤東的為人,通過李志綏的《毛澤東私人醫生》和張戎夫婦花費12年嚴謹調查撰寫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可以知曉了。

江青曾經對李志綏說過一段話:大夫,不要同別人講。主席這個人,在政治鬥爭上,誰也搞不過他,連斯大林也沒有辦法對付他。在男女關係的個人私生活上,也是誰也搞不過他。

為人正直、生活嚴謹的胡適畢生倡言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言必有證 ,這自然完全不對既搞陰謀又搞陽謀的毛澤東的胃口。

1945 年8月24日,也就是侵華日軍投降不久,毛澤東即將到重慶時,時在紐約、尚未接到國民政府任命為北大校長的胡適,從報紙上得知毛澤東通過傅斯年轉達對他的問候,再加上他剛在兩天前與出席聯合國制憲會議的中共代表董必武有過一次長談,於是產生了給毛澤東發電報的念頭,託朋友王世傑轉交。

當年的《大公報》刊登了這則電報的內容,中心意思就是希望 中共領袖諸公 愛惜中國前途,努力忘記過去 ,忘記與國民黨的兩黨之爭, 瞻望將來,痛下決心,放棄武力,準備為中國建立一個不靠武力的第二政黨。

胡適還以英國工黨為例,50年前只得4萬4千票,和平奮鬥的結果,這一年得到1200萬票,成為絕大多數黨,也就是成為執政黨。

按照毛澤東的看法,胡適是個頗有人氣的書獃子。毛澤東自己在三、四十年代寫的宣言、文章,到了50年代都趕快組織寫作班子給修改了。1990年時,出過一本書《歷史的先聲──半個世紀前的承諾》,很快被查封了。這本書裡收集的全部是中共在三四十年代公開發表的社論、評論、聲明,沒有一份是偽造的。當時,中共向全中國人民做了承諾,要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獨立的國家。到2010年,中共統治了超過60年,軍隊依然是中國共產黨一黨鎮壓人民的工具,別說做第二政黨,就是做第一政黨也不干,中共要獨裁到死。

● 胡適不接中共頻頻飛來的媚眼


1958年臺北,胡適、蔣中正合照。
國民政府的失敗,最終歸結於高層至各層有太多中共秘密黨員,蔣介石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作戰部隊,內鬼已經通知了毛周。

1948年12月13日,朱家驊、傅斯年、俞大維、陳雪屏四個人在南京設法派飛機去接胡適南下,1948年12月15日下午4點,傅作義派了部隊護送胡適到南宛機場上了飛機。夜裡十時光景,到了南京明故宮機場。

1949年4月6日,胡適受國民政府派遣,赴美國求得幫助,併發表了《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跋所謂陳垣給胡適的一封公開信》。4月21日船抵舊金山,胡適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絕中共24 項要求,傅作義求和,中共已渡江,此時局勢已定。

1950年代初期,身在美國的胡適是國民政府的國大代表,他沒有接中共頻頻飛來的媚眼,1957年,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1958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

● 次子反右運動中自殺身亡

毛澤東的為人是,我不能用你,我就要毀了你。對於影響力極大的胡適,毛澤東沒有得到手,時時耿耿於懷。

胡適有兩子一女,長子胡祖望旅居美國,沒有遭到迫害,2005年去世,享年86歲。女兒胡素斐,早夭。次子胡思杜留在中國大陸,1954年被迫與胡適斷絕父子關係,但仍被鬥爭,後於1957年反右運動中,年僅36歲自殺身亡。

次子死後第二年,1958年後,大陸發起大規模清算胡適思想的運動,痛失愛子的胡適回應說, 我覺得世界上二、三百年來有一種公開的趨向,朝科學民主這個方向上走,朝新的科學方法走,那時候我朋友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我表示過這樣的話,把這個抽像名詞人格化,把它看作人,最容易錯誤的,容易人格化。容易人格化,也就容易偶像化,偶像化了,便會盲目崇拜……當時我朋友陳獨秀只認得兩個名詞,不知道科學是一個方法,民主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活方式。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從中共入侵中國大陸以來,60多年來至今中國人還沒有一天享受過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是13億中國人的悲劇。

歷史人物是要由後人去評說的,無論當代人出於何種目地去扭曲事實,都無濟於事,因為普世的衡量標準,是人類延續下去的根基。△

(人民報首發)

關鍵字:  民主   中國
評論和反饋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