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為17世紀~20世紀中葉台灣與閩南兩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及戲曲,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深受歡迎,可以說是台灣早期的『流行音樂』。
北管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地廣,目前一般較被接受的說法是,早期從福建及廣東等地傳入台灣的非閩客系統音樂聲腔及戲曲,都被歸入北管的範圍,有別於『閩南土腔』的南管和客家戲曲。
多用於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等,非常熱鬧,因為主要的樂器有嗩吶、椰胡、鑼、鼓等,有時在路上亦常可聽到與看到。像過新年時演奏的「天官賜福」、「新年吹春」、娶新娘時吹的「八音」、「醉扶登樓」;新居落成時的「祝喜」、「鬧廳」;祝壽時的「福祿壽全」、「百家春」;廟會時的「醉八仙」、「遊將令等」,真是曲牌眾多,不勝枚舉。
北管包含了音樂以及戲曲兩種類型,台灣的北管戲,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說法可以分為『四平』和『亂談』兩個劇種,但是因為四平戲很早以前就已經失傳了,所以現在提到北管戲,通常指的是『亂彈戲』。
『亂彈戲』又有兩大系統:『福路』與『西路』。『福路』屬於老梆子腔系統的聲腔,因為比較早傳入台灣,所以又稱『舊路』,信奉的戲神多為西秦王爺;西路屬於皮黃腔、吹撥腔的系統,又叫做『新路』信奉的戲神則為田都元帥。這兩個系統的最大差別,在於唱腔不同。
福路的領奏樂器是椰子殼作成的『殼仔弦』(又叫做椰胡、提弦),常用的唱腔有平板、二凡、緊中慢、慢中緊等,旋律聽起來比較激昂;而西路的領奏樂器則是以桂竹筒製成的『吊規仔』(也就是京胡)常用的唱腔有西皮、二黃、緊跺子、慢跺子等,旋律較福路平緩些,但是因為用吊規仔伴奏,唱腔又和京劇有些接近,許多對北管較陌生的人第一次聽到都會以為是在演唱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