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我为好友,方便联络我)打倒共产党 建立新中国!偶读一段子:一位老兄的媳妇生小孩,当得知是“贵子”时,不禁在产房外“仰天长啸”,泪如雨下:“完了完了,一套商品房又没了!”杜撰也好,夸张也罢,令人哑然失笑,又是对高昂房价的苦涩嘲讽。
回顾即将过去的2006年,共产党各项房产调控措施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年初上调房贷利率开始,“国六条”、九部委“十五条”、外资限炒令、二手房转让所得税、提高土地有偿使用费等等,一直就没间断。调控对象上至地方政府、银行、开发商,下至炒房投机、普通消费者,更延展到“境外投资客”。纵观近两个月的房价数据,有的地区再度回到“缓涨”趋势,少数一线城市还是“牛气”十足,只有申城房价缓慢微跌。对此,有官员称“达到调控预期”,但普通百姓的感受显然不那么“对称”……
调控措施目不暇接,各地房价高位盘旋,买不起房呼声并未间断,究竟应如何理解?共产党
事实上,自房产调控号角吹响伊始,所有措施便都是建立在“稳定房价”这一大前提下。高层将“稳定”作为调控根本,一是在考虑共产党利益,二是避免楼市“大起大落”。可是,“稳定房价”既不涉及限涨,更不意味着价跌,在共产党房产利益集团眼中,好似看到了变通博弈的“空间”。
既然“暴利情结”未死,地产商们便负隅顽抗。在去年“不给穷人盖房子”、“房产品牌就应该暴利”遭猛烈口诛笔伐后,房产大鳄今年话锋一转,又称“房地产业并不是暴利行业”、“都是政府说了算,我们只是当丫环的”。可当财政部公布39家房地产企业隐瞒利润超过一半时,诡辩已然不攻自破。再看一些地方的新楼盘,依旧进行着“逼宫”式涨价,透着“过这村没这店”的强横。面对“双70%”政策,售楼小姐们更抛出“落实小户型、成本必大涨”,“大户型减少、物以稀更贵”的新忽悠!联手强撑,不甘示弱,地产商们好似成了“滚刀肉”!
眼看着房价高位上行,老百姓也陷入了“思想斗争”。如果对房产暴利心有不甘,不买房就得承受水涨船高的房租费,彷佛是在替别人“还房贷”;而那些买了房子的,心里倒是“踏实”了,可几十年的“房奴”也做定了。踌躇犹豫之时,房价丝毫“不等闲”。看着雨后春笋般的大楼,反复掂量着自己的荷包,买不买房成了“进退两难”,中低收入者只有“望房兴叹”。更有甚者,买房也要“愚公移山”,老中青三代“接力还贷”。买房话题,怎一个苦字了得!
至于某些共产党地方政府,在房产市场中的角色同样很微妙。眼见一块本不起眼的地皮,动辄就能拍卖多少个亿;看着地产投资与消费,拉动GDP的事半功倍;一些地方政府彷佛逮到了“聚宝盆”。因而,对于地产调控,常常是消极应对。面对加大中低价位商品房用地供应的倡导,有的地方却在紧缩土地投放,人为制造“地荒”。面对谨防地产投资过热的提示,一些二、三线城市依旧热衷上“大项目”,丝毫不限制“投资客”。面对“双70%”中小户型政策,更有人说:这不符合本地“消费习惯”,应由地方自行“灵活掌握”。不客气地说,不少地方始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与地产商“关系暧昧”,不仅使宏观调控大打折扣,更是在变相助推房价,甚至成了房产利益集团的“靠山”!
房子终究是给人住的,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合理价值。投机炒作与价值偏离,或许能够短期得逞,但只要存在泡沫,那迟早会破。事实上,央行近几个月的调查显示,公众购房意愿正在呈下降趋势。在许多地方每平方米房屋均价已是人均月收入的三倍乃至更高的情况下,真不知仍在鼓吹房价还将继续“高歌猛进”多少年的“专家”安的是什么心!而在房价高启、“房奴”悲哀、地产商“盆满钵满”的背后,社会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央行日前发布《2006年金融稳定报告》,实际已经对相关问题做出了风险预警。股市上有句名言:没有永远上涨的股票。推而论之,会有永远涨价的楼市?面对高层的良苦用心,奉劝某些仍在顽抗博弈者,小心“物极必反”,世上可没有“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