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預測公佈 10大改變世界的新科技 (上)
【大紀元2013年04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黃凱熙綜合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於23日公佈,今年預測的10大可能改變世界的創新科技技術。MIT預測的未來科技新趨勢,可是想要獲得致勝先機的科技企業大廠不可或缺的商業參考利器,企業可根據這些預測提早掌握關鍵的革新技術,創造企業的領導商機。
MIT表示今年預測評定的準則是:能帶給人們運用於生活中的強大先進新技術。以下是符合麻省理工學院在2013年評選的突破創新科技:
一、智能手錶(Smart Watches)
發明智能手錶的概念起源於20年前,不過直到最近智能型手機在市場的滲透率高、微機電感應器價格走低、低耗電的短距離無線傳輸技術成熟、應用程式系統完善後,智能手錶才從概念性產品,突破成為全球科技產業的下一個量產目標。
隨著蘋果、微軟、谷歌、索尼和三星等電子科技大廠,有意投入智能手錶的開發生產行列後,市場調查機構ABI Research預估,全球智能手錶的出貨量,在今年有可能超過120萬支。
二、臨時性社群媒介軟體(Temporary Social Media)
人們在臉書或推特這類社群網絡中,進行對話、留言、發文、貼圖等的活動後,卻留下「永遠不能抹滅的紀錄」,而容易在他人面前洩露自己的隱私,這是這些社群網絡倍受詬病的一大缺點。
但目前有一款手機APP軟件Snapchat,就是為了因應這種不想留下任何個人紀錄的需求與考量,而發明的暫時性社群活動媒介。這套軟件在使用者與朋友對話、傳送訊息或圖片數秒後,會自動消除之前的任何資訊。目前Snapchat程式,已可在有Android介面的手機,以及iPhone手機的iOS介面上使用。
暫時性社群媒介軟件,適用於使用者想傳達一些不希望有人看到的手機訊息,以及私人的秘密內容時。使用者透過這種保護隱私的軟件,除了依然可以保有與他人互動的樂趣外,還多了一層保護私人訊息的保障。
MIT預估這種軟件會在網絡世界中,因為能保護個人隱私而大受歡迎,成為未來人人必備的一項新科技產品。
三、藍領機器人(The Blue-Collar Robot)
顧名思義,不需要休息與食物,又能24小時工作且沒有情緒,以及會絕對服從指令的機器人,將可能是未來在製造業中,取代藍領工人的重要生產力。
用機器人取代人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項目,還包括危險性與費力的工作,並有增加生產設備的使用率、降低製造成本等多項優點。相信未來的工廠製造業,將會大量使用技術已趨成熟的機械產力,來取得產業的製造優勢。
四、三維打印技術(3 D Printing)
三維打印法也稱作疊層製造技術(additive manufacturing),是從查爾斯‧哈爾(Charles Hull)在1980年代中期發明的立體光刻法(stereo-lithography),逐漸改良而成的立體打印法。
目前許多產業在製作各種高客製化零件、新設計模型元件時,皆會先在電腦輔助設計程式中設計好三維藍圖,然後再把可用的原料放進三維打印機內,在幾個小時後機器就會把新設計的模型或產品把「吐」出來。
這個製程能夠省下以往傳統的量產製造技術,會遇到的設計成本、漫長的前置時間,以及射出成形、鑄造和壓印等過程。
目前這項技術已實際運用在醫療器材、航太科技零件以及汽車零組件上。
五、直流電超級電網(Supergrids)
瑞士的大型電力及自動化公司ABB的首席執行長Joe Hogan在去年底表示,該公司新研發的斷路器可以實現長距離的直流電輸出構想,且適用於現有的地區及國家電網中。
歐洲開始研究超級電網的技術已經有許多年,ABB表示公司研發成功的斷路器,可以在5毫秒內切斷相當於整個核電廠輸出功率的巨大電流。
通常在整個直流電網中,如果任何地方出現問題,就必須切斷所有電力;但是ABB發明的斷路器,可以在瞬間改變直流電網中流動的輸出功率,繞開出問題的直流電網,從而保持其他可用的電網繼續運行。
這項技術突破對推動新一代的電網建設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代表未來高壓直流電(DC)可以在國家或洲際之間相互連接成一片超級電網,對現有的交流輸電網起到平衡負荷和強化的作用。
==============
圖說:
1.索尼生產的智能手錶(圖片來源:Sony)
2.臨時性社群媒介軟體(Temporary Social Media)Snapchat的軟件下載頁面。(網絡截圖)
3.工廠製造產品的機械手臂。(攝影:JEAN-FRANCOIS MONIER/AFP)
4.一架三維打印機正使用蠟製印出一只蠟像用的立體耳朵器官。(AFP)
5.瑞士的ABB大型電力及自動化公司,所製造的「交、直流混合輸電斷路器」(中間,圓頂長柱狀物)(The hybrid HVDC breaker)。(圖片來源:ABB)
原文參考: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lists/breakthrough-technologies/2013/
本文刊載於: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4/25/n3855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