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是一个音频分享平台,用于分享、交流、试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铃声、故事等等。
我们尊重版权,如有任何侵害您版权的问题,请通过email的方式和我们联系,谢谢。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国语读诵

加入 2013-06-02 08:57:00 | 长度: 33分12秒 | 类别: 其他
kuhungta     订阅
赞!请点击评分 给他打分 1 给他打分 2 给他打分 3 给他打分 4 给他打分 5 给他打分 6 给他打分 7 给他打分 8 给他打分 9 给他打分 10
人气 1861
评分 0
评论 0
书签 0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蓮華生大士作



本文敘述「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這是開示本來覺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禮敬法報化三身,禮敬一切圓證明空覺性之諸佛。





我將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此法要源自『寧靜忿怒尊無上自性解脫最勝教敕』。

此教敕為你解說自身的本來覺性。

有幸佛子,諦聽覺照!

三昧耶 嘎嘎嘎





何其奧妙!

娑婆與涅槃同時圓具於覺性之內,

祂(覺性)的本性亙古如是,你卻無緣得識;

祂明空無染,永世不滅,你卻無緣一睹祂的丰釆;

祂處處顯現無礙,你卻視而不見;

因此著文,為你解說自身的覺性。



若不了解內在覺性,

十方三世諸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

無人得識其中奧義。

此言不虛,大雄諸佛之密意盡在於此矣!

佛法經典縱然遍滿虛空,

但究竟真義終歸於覺性本身。



今開顯諸佛覺性,

下文解說修持要訣,此法既無前行,也無續修。





諦聽!

有幸佛子,諦聽!

常人雖也重視覺性的問題,且廣加研究,

對祂仍然茫然無知,或落妄見,或入邊見。

因為他們未能正視覺性本身,

只知發展為各種深奧難解的哲學觀念及學說,

使一般人錯失了認識覺性的機緣,

以致輪迴流轉於三界六道,受盡諸苦。



由此可知,忘失自身的覺性,是十分可悲的!

縱然聲聞緣覺由無我的道理深入,

卻無法了解覺性的本來面目。

其他行者亦各執一論,

自作纏縛,無緣得見淨光。



聲聞緣覺被主客(能所)二元的分別見所障蔽;

中觀派則被真俗二諦的執著所障蔽;

事乘與瑜伽乘因執著本尊的外相而受縛;

大瑜伽(方便父續)及隨瑜伽(般若母續)則因分別空性與覺性為二而生惑。



從不二的究竟義觀之,

他們因分別空、覺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識破空性與覺性不二,方能證入佛性。



由覺性觀之,不論聖凡,涅槃與娑婆本來不二,

只因你不斷造作貪瞋癡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轉於娑婆世界。



因此,暫且放下你現行或未行的佛學法事,

藉開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機緣,

你終將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這無上覺性解脫中得以圓滿;

不論你修持何法,均將融入大圓滿的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那光明燦爛的覺性,也就是所謂的心性,

有人視祂為存有的實體,實際上祂並不是被知的實體,

祂又是一切之始,涅槃極樂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祂一向被佛教各宗派所推崇,

從名相來講,祂具有各式各樣的名稱:

有人稱祂為自性,或本性,或心性;

有人稱祂為心,或平常心;

有人稱祂為覺,或本覺;

有人只稱祂為覺性;

有人稱祂為梵,或大我;

有人視祂為無我;

有人稱祂為般若,或圓滿智慧;

有人稱祂為如來藏,或佛種;

有人稱祂為大手印;

有人稱祂為唯一本體;

有人稱祂為法界性;

有人稱祂為阿賴耶,或一切種。





如今為你開示本覺:



過去心是無痕的;

現在心是無作的;

未來心是無染的。



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

無思惟地觀照自心而已,

若僅僅純粹的觀照,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可以被察覺,

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無思無念。



此覺性,空明無染,非由他生,

祂真實無雜,明空不二,

祂超越時空,不被造作,

然而祂絕非虛無,因祂光明遍在,

祂也不是某一實體,因祂明顯地遍存萬物,

然而祂亦不似一般物質和合而成,

因祂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總之,我們的覺性,是本自真實的存在,絕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觀照實相之道。





在這覺性之中,法報化三身圓滿如一。

祂不生不滅,且具空性,故是法身;

祂空性圓具光明朗淨,故是報身;

祂能夠自在顯現,故是化身。

這圓滿一體的法報化三身,便是覺性的實相(本質)。





諦聽這殊勝的開示,

使你頓見自身當下的覺性,原來如是。

祂本來空明,纖毫未染,

你怎能說,你不了解自身的覺性?

你的修持本無所執,亦無所求,

你怎能說,你修持得不好?

既然你的覺性就是這個,

你怎能說,你尋不著自身的覺性?



你百般尋找,必定找不到那個能起心動念的主體,

然而,能起心動念的覺性確實存在,

你又怎能說,能起心動念的覺性未生?

你只需隨順能起心動念的覺性,不需修整那生滅的心念,

你為何還說自己無法自在解脫?

既然你只需隨順覺性,無作無為,

你為何還說,你對祂一籌莫展?

何況明、空、覺性,本是圓滿不可分的一體,

你怎能說,你的修持一無所成?

既然覺性是本自存在、本自圓滿,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說,所下的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頭都是當下生起,當下寂滅解脫,

你為何還說,不知對治之道?

既然當下的覺性本來如是,

你為何還不識自己的覺性?





覺性本空,祂真的無實無根,

你的覺性也如虛空,

你不妨仔細回頭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你不用先入為主地秉持著空觀,

那本自存在的覺性,從無始以來一直空明朗淨,

好似太陽一般,由核心發出光熱,

你不妨仔細回頭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這覺性,真的是不滅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無止盡,

你不妨仔細回頭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心念變化無常,真的不是我們的理智所能盡解,

他們就像微風一般難以捉摸,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不論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覺性顯現,

就像明鏡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一樣,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世上紛紜萬象,真的都在祂的自身內解脫,

就像空中的雲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滅,

你不妨仔細觀照一下,自心是否確實如此!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在心性之外,豈另有能覺之人?

因為心性就是能覺者。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修持是境相,心性是能修持者,

在心性之外,豈另有能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行事是境相,心性是能行事者,

在心性之外,豈另有能行事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三昧耶戒是境相,心性是能守戒者,

在心性之外,豈另有能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無非是心性所生,

證果是境相,心性是能證果者,

在心性之外,豈另有能證果之人?

你應該仔細觀照自身的心性,細細體會。



十一

當你外觀身外世界,

若無雜念,即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內觀自心,

若不用心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覺性,便空明朗淨,無垢無染。

你的覺性淨光,即是法界性的象徵,

好似無雲晴空中的太陽,

陽光雖無形無相,卻光明遍照。

不論你了解與否,此乃最勝法義。



十二

這本自存在的無上覺性,自始便非由他物所造,

無父無母,真是不可思議!

這覺性的圓滿淨光,亦非源自他物,真是不可思議!

祂既無生,故也無由而滅,真是不可思議!

祂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真是不可思議!

縱然流轉於娑婆,卻無損其身,真是不可思議!

縱使得證佛性,對祂亦無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議!



然而你還冀望成就其他外在的證果,真是奇怪!

祂存在每個人之內,卻無人認出祂來,真是奇怪!

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出尋覓,真是奇怪!



十三

何其奧妙!

這當下的覺性空明朗淨,無實可執,

僅此,即是無上的正見。

祂涵括一切,卻不受任何觀念事物所羈,

僅此,即是無上的正修。

祂不修不整,又是言語道斷,

僅此,即是無上的正行。

無需四處追求,祂本來圓滿具足,

僅此,即是無上的正果。



十四

殊勝之正道有:

正見、正修、正行及正果。

隨順覺性,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即為正見、正修、正行及正果。

因當下覺性光明朗淨,又無瑕無疵,

故可稱它為殊勝之正道。



十五

三世不易之定法有:

正見、正修、正行及正果。

隨順覺性,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即為正見、正修、正行及正果。

因當下覺性光明朗淨,三世不易,

故可稱它為三世不易之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教誨,

便應盡拋過去的知見及一切,

放下對未來的推測及籌劃,隨順光明燦爛的覺性,

眼前這一刻,縱有念頭生起,不執不取,心如虛空,

以無思惟的直覺回應現實,為所當為就是無所作為。



既然,由究竟觀之,根本無法可修,故無需修持;

那兒本不散亂,你只需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亂,只是覺照一切,

你的覺性便知覺一切,清楚明白,光明燦爛。



當祂生起時,稱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祂無所修整,故不屬於一切外在知識;

因祂無所散亂,故光明朗淨;

外境外相,本無自性,是故祂不被外境外相束縛;

祂本自解脫,直證明空不二,是為匯歸法界性。



一旦體證佛性無道可及,無法可悟,不證自明,

便是如實而現金剛薩埵。



十七

下面的開示,將為你窮究六種邊見,並推翻其說。

不論當前的知見學說及立論,是何等分歧,

你的心性,是本自存在的無上覺性。

應知,觀者及觀照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觀照與否,

不妨尋找觀者為誰,

若遍尋不得,

既無觀者,何來觀照,

此一妄見(觀者可被找到)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這妄見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觀者(能)及被觀(所)本來不二,並無分別,

你若不落入能所為二之境,

當下的覺性,頓顯空明,

這便是大圓滿見,也是正見。

於是,能知能覺與被知被覺亦無分別。



十八

不論當前的修行方法,是何等分歧,

你的心性,具有透視觀照的能力。

應知,修持與能修持之人本來不二,

不論你在修持與否,

不妨尋找能修持之人,是否存在,

若遍尋不得,

既無能修持之人,何來修持,

你的修持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修持與能修持之人本來不二,

你若不落入修持與能修持者為二,不昏沈,不散亂,

當下的覺性,便自現光明朗淨,

這即是毫不造作的覺照,也是專一定境,亦是正修,

如此,定即不定,是名定。



十九

不論當前的行事標準,是何等分歧,

你的心性,是唯一本體。

應知,行為與行者本非二事,

不論你正在造作行事或無行事,

不妨觀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尋行者而不得,

既無行者,何來行事,

你的行事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僅有行事並非真實,

當片面造作行事停止的那一刻,

行事與能行事之人達到不二,

便是你的新生。



無始以來,行事與能行事之人本無分別,

你若不落入妄見(行事與能行事之人為二),

當下的覺性剎那歸於清淨無染,

既不相應,也不排斥,隨順事物,不加修整,

惟行此道,方稱清淨無染,也是正行,

如此,淨行與不淨行,亦本來不二。



二十

不論當前的悟境證果,是何等分歧,

你的心性,亦即本來圓滿的法報化三身。

應知,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不論你有所悟或無所悟,

不妨尋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尋悟者而不得,

既無悟者,何來悟境,

你的悟境便頓現其窮,而自然瓦解,

悟境不能獨存,

此時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與悟者本來不二,

你若不執著悟境與悟者為二,或不落於貪瞋癡懼,

當下的覺性,便歸於圓滿俱足,

於是,法報化三身便圓具於你的覺性之內,

此即無上佛果,也是正果。



二十一

覺性是不受諸種邊見、空見或不滅論所染的,

此即所謂不落兩邊的中道。



心性原來就是清淨無礙的常存覺性,

祂又是空性之核心,

因此被稱為如來性,即佛心或佛種。

你若明瞭以上究竟奧義,便已超越一切論說,

因此祂又被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即圓滿智慧。



又因祂超越了理性及觀念的範疇,

因此又被稱為大手印,即無上奧義的象徵。



因此,不論你了解與否,祂皆自適其所。

由於祂是涅槃極樂與娑婆苦海的根源,

故被稱為阿賴耶,意即一切種。



由於祂本來平凡無奇,

這空明常在的覺性,

又被稱為平常心。



不論祂具有多少個深奧而美妙的名相,

最終所指,不過是這當下的覺性而已。



二十二

於此心外,向外馳求,

就好比外出追尋象跡,其實你的象正在家中。

即使你通曉整個宇宙,也無法窮究這心性的奧祕。

如果你不了解萬象皆出自心性,便無由證得佛果。



不知心性之人,自然向外馳求,

一味向身外尋求自我的人,怎會找到自己?

好比一個愚人,走進人群中,

便受到外境所惑,而忘失了自己,

一旦忘失自我,便四處亂尋,

不斷誤將他人當作自己。



同理,如果你不知萬物的本性,

不知外境原是出自心性,便會再三流轉於娑婆。

你若看不透自己的心性就是如來,

涅槃便變得遙不可及。



所謂涅槃與娑婆,全憑你一念明覺或一念無明,

若由究竟義觀之,兩者本質實在無所分別。

你還以為他們存在於你的心性之外,

真是極大的錯誤!



其實錯誤與正確,本來也是一味(心性)。

一切有情的心性,本來不可分割,不可修整,

只需安住本然之境,便是解脫。



如果你認不出那根本的迷惑及幻相也是出自心性,

你便無法認識法界的實相。



二十三

你應努力覺照那自存者,

若觀外相,起初似有所生,

存在期間,似有所住,最後終將消逝。

可是你若加以細究,這生、住、逝卻似烏鴉照井,

當烏鴉離井而去,牠的倒影也一逝不返。

同理,一切表相皆由心所生,

既由心生,還由心滅,

唯此心性了知一切,且知一切本淨本空,

有如天上穹蒼,它的空虛與澄澈本不可分。



自存的覺性能生出外境,

並將外境變成光明透澈、井然有序的萬象,

此即法界,也是實相。



祂雖藉外相來顯示自身的存在,

你心中卻明明白白,那外境便是你的心性。



由於祂是如此明朗透澈,故被視為虛空,

但虛空只是心性的一個譬喻而已,

不足以涵蓋其意。

因為心性雖如虛空,卻具覺性,無所不明,

天空卻無覺性,它的空虛好似死屍一般,了無生命,

因此,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天空作譬喻的。



同理,心性是如此的光明朗淨,故被視為淨光。

但淨光只是心性的譬喻而已,不足以代表心性,

因心性雖如淨光,卻另具覺性,祂對一切都清楚明白,

但是淨光並無覺性,它的光明好似死屍一般,了無生命,

所以心性的真相,是無法以淨光作代表的。



總之,一切名相皆是譬喻,重要的是,體悟名相背後的真諦。



二十四

再說紛紜萬象,也具有俗諦(相對的真理)的價值,

但沒有任何現象是永恆存在的,它們遲早會消逝。

娑婆及涅槃中的一切事物現象,

只不過是表相而已,

表相背後的真諦,得靠那唯一的心性去覺察。



每當內在的心境有所改變,

感受到的外境也隨之改變,

因此,你所感受到的一切,只是心性的流露,

六道眾生都是依照自己的業報而認取外境的。



二十五

有些外道常持二元論或不滅論,來駁斥空論,

密法九乘中也各據立場來觀外境。

人們不僅觀察外境的方式互異,解說立論也不同,

一旦執著於變化無常的表相,謬誤便由此而生。

你若能對自心所見的表相,

不論虛實,始終不執不取,便是佛境。



二十六

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只因執著才成障礙。

你若了知那執著外相的念頭,就是心性所生起的,

此念頭當下便得解脫。



顯現的一切外相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整個宇宙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六道眾生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人的福報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下三道的苦境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貪瞋癡等五毒畢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自存的覺性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涅槃道上的善念呈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魔難障礙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天界神祇及其境界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各種淨念出現於前,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無念的定境,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觀得萬物光影交錯,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色無邊處定或識無邊處定,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證入一與一切不二,也只是心性的流露;

即使一切色與一切空畢現於前,這也是心性的流露;

沒有任何境相,不是出自心性。



二十七

正因心性無礙的本質,外相才能不斷生起,

有如大海與波浪本是一體。

因此凡是生起之現象,必將在心性內解脫,



不論你用多少不同的名相去指稱祂,

由究竟觀之,名相只是比擬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祂。



這一體性並非建築在任何有形基礎之上,

祂雖是一,你卻無法由任何一邊而得其全貌;

祂也不是存在某處的實體,因為祂不由造作;

祂也不是虛無,因祂的覺性及光明遍照;

祂更不是各種形色,因為覺性與光明是不可分割的。



當下的覺性是如此空靈及實在,

雖有此覺照,卻找不到覺照的主體,

所悟實在只是被悟而已,一無實質。



只要據此修行,一切自然解脫,

我們的官能(五根)便能不受理性意識的干擾,

當下體認一切。



有如芝麻榨成麻油,牛奶攪成奶油的過程一樣,

不經榨壓,哪來麻油?不經攪拌,哪來奶油?

一切眾生雖本具真實佛性,

不經修持,如何證入佛果?

若肯修持,即使放牛郎也能悟道解脫,

他雖不了解其中學理,

仍能從經驗中一步一步地修練自己。

譬如有人親口嚐過糖的滋味,

哪裡需要他人解說其中滋味?



錯失覺性,即使班智達(博學之士)也墮入歧路,

不論他們學問何等淵博,通曉密宗九乘的次第,

缺乏證量經驗,所說難免以訛傳訛,

離佛地更遠。



一旦了知覺性,一切功德業報當下滅盡;

若不識覺性,一切德行或惡業,

終將累積為業報,在善惡二界中輪迴流轉。



只要你能識得覺性中的空性,

善、惡、德、業,便不致落實成報。

就如虛空流不出泉水一般,

功德與罪業在虛空之境也無法滋生業果。

那自存的覺性能觀照透視一切,

你必須熟諳祂,

才能體會這「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的奧妙!



二十八

何等奧妙!

「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直接為人開示覺性,

這是為了未來眾生的利益。



此論雖然非常精簡,

但所有的密法、口訣、要門,盡在於此矣!



我既已傳授此法於當世,別將此法隱藏於某處,

作為巖藏密法,

務必使未來善業成熟之人,有緣聞此妙法。

三昧耶 嘎嘎嘎



以上論述是開示人們當下的覺性,

定名為「無染覺性直觀自行解脫之道」,

此文乃是鄔金教主蓮華生大士所作,

願這殊勝的解脫之道永不失落,

直到娑婆眾生畢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