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又稱洞簫,為單管簫,指的是一種單管豎吹的竹製樂器,所以,它與笛、排簫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法中,同被列為竹類樂器。在漢代陶俑以及之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統稱為笛或橫,稱為簫者,則是指編管的排簫,即多管簫,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兩尺。洞簫在唐代以前稱「笛」,宋代稱「簫管」。簫一般以竹子為原料,稱為竹簫,另外還有玉簫和銅簫。古代簫主要以伴奏為主,很少有流傳的獨奏曲。
豎吹的竹管樂器,最初只有4孔,指的是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公元前77~前37年)加了一個最高音孔,成為5孔簫。西晉時期再加了一個音孔,成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經非常相似。唐代,出現了前面六孔、旁邊一孔,並加有竹膜的橫吹笛子,這也使得笛與簫的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有膜孔;豎吹為簫,無膜孔。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橫,其實就是明清時期至現代簫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