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教育家的孔子對藝術教育是很重視的,琴藝被後世作為「四藝之首」;另外從周代開始就有「六藝」的說法,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君子要去學習的六項技能。這裡的「書」其實並不是指「書法」,而是指記載、記錄,要理解漢字的內涵和造字的學問。但其中的「樂」是指音樂,代表了君子的藝術修養。不過很遺憾的是,音樂教育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普及,即使在知識分子中能通音律都也並不多見。一個主要的原因我們之前講過,由於缺少規範和完整的書寫系統去記錄音樂,去對入門者做規範的音樂基礎訓練(如音準和節奏),使得音樂的傳承非常依賴師承。要通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而中國的傳統藝述又非常講求神韻和意境,師父挑徒弟的目地也不是訓練後者的技法和技能,而是要傳授本流派對音樂的理解、對意境的表達。所以師父很看重徒弟的資質,一生也不會教很多徒弟。所以也不會像近代西方那樣建立學術體系,開設學校,以傳授技法為目的向社會普及。這都造成了古琴藝術的普及範圍的狹窄,所以我們雖然看到了很多故事以古琴為主角,這些故事也廣為人知,但即使是在古代掌握了琴藝的人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