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乐曲欣赏: 十面埋伏(上)

Added 2007-07-10 01:31:12 | Length: 14分 | Category:

《十面埋伏》以中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展開最後的大決戰,劉邦用韓信為大將,以30萬漢軍的絕對優勢把10萬楚軍圍困於垓下楚營內。

  

夜間,劉邦的謀士張良令會楚地方言的漢兵用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到楚歌聲以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軍則思鄉心切,鬥志瓦解,紛紛逃散,項羽身邊僅剩下千餘人,於是決定黎明突圍,返回江東,項羽愛妾虞姬自知難以一同突圍,遂自刎於軍中。

  

項羽騎著馬,帶領800多名騎兵,終於殺出重圍,渡過淮水時,所隨只有百餘騎,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南)時又因迷路而陷入沼澤地區。抵東城(今安徽和縣北)時只剩28騎相隨。漢軍一路追殺,逼項羽引兵上了一座小山(此山位於現在安徽和縣北70里處,後被稱為「四馬山」、「九頭山」),與漢軍沖戰數次後,終於逃至烏江邊,此時只剩下他一人一騎,自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琵琶曲《十面埋伏》非常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曲意三大部分:樂曲可劃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共包括前五個小段。(從列營到走隊),琵琶在高音區奏出了強烈的轟鳴聲,並且由慢及快,表現了一種威武逼人,催人上陣的氣勢。那模擬戰鼓聲、軍號聲、馬蹄聲等古戰場的音響,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等,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生動地表現了漢軍戰必勝、攻必克的高昂鬥志。

  

第二部份 (即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從埋伏到九里山大戰)是全曲的中心部份,它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埋伏表現了伏兵四起,楚軍被重重包圍的情景(然後是在雞鳴山進行一段小規模作戰,到九里山大戰則是全曲的高潮 )運用琵琶高超複雜的絞弦技巧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人仰馬嘶聲、兵刃相擊聲、馬啼聲、吶喊聲等等,令人驚心動魄。而中間一段琵琶長輪模擬的簫聲,隱約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的結果。

  

第三部份是戰爭結束,它著重情緒的描寫,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項羽敗陣到最後):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音樂結束。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段旋律淒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表現了漢軍將士們高歌勇進的形象和勝利歡樂的心情。

Keywords:  十面埋伏,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