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歐納多.達.芬奇可說是人類美術史上最負盛名的藝術家,他的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除了《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經典作品之外,他的博學多才也是為人所樂道的。達.芬奇不僅集畫家、雕塑家、建築師於一身,對音樂、數學、機械、工程和各種自然科學領域也有深入的研究,在解剖、視覺和水力方面的認識更是超越了他的時代,同時也憑著想像力發明了許多器械。然而,歷史賦予達.芬奇天縱奇才的真正目地,應該還是讓他將這洞悉事理的智慧,結合對人性的觀察和對美感的敏銳直覺力,在藝術創作上充分發揮,以完成他引領人類藝術走向成熟的使命。從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開始,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正式進入了盛期。他是使藝術達到成熟階段的第一人,所以後人將他與兩位後進 ─ 米開蘭基羅和拉斐爾,並列為文藝復興盛期的三位巨匠,並稱為「文藝復興三傑」。達・芬奇的繪畫是以科學方式來研究的,他以暈塗法細緻的描畫出人物的神態,為了逼真的描繪人物的結構、表達出人物的個性、氣質和心靈意境,他鑽研人體的數學比例與解剖,經常觀察人的神情、動作。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是想改良濕壁畫的配方和技術,把顏料畫在干灰泥上,但會有顏料易於剝損的缺點。創作壁畫時,要考慮牆壁的結構,配合建築整體的空間效果。不同種類的繪畫,所採取的具體步驟,因材料而異,也是不同的。壁畫不像其它繪畫作品能裱框、收藏,年代久遠的壁畫容易受損,所以壁畫的古迹維修也是很重要的一門學問。
《最後的晚餐》這幅壁畫取材自聖經瑪竇福音第26章,描繪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時預言「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後,門徒們顯得困惑、哀傷與騷動不安,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的瞬間情景。